感冒后鼻塞是指在感染感冒病毒后,鼻腔出现堵塞、通气不畅的症状,这是感冒极为常见的表现之一。其原因较为复杂,包括黏膜肿胀、鼻分泌物增多、鼻甲反应性变化等。
1、黏膜肿胀: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入侵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后,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炎性介质促使鼻腔黏膜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黏膜下组织水肿。原本相对宽敞的鼻腔空间因黏膜肿胀而变窄,空气进出受阻,进而产生鼻塞症状。同时,炎性介质还刺激鼻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引起鼻痒、打喷嚏等不适,进一步加重鼻腔黏膜损伤和肿胀。
2、鼻分泌物增多:在免疫反应过程中,鼻腔黏膜的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功能亢进。杯状细胞大量分泌黏液,鼻黏膜下的浆液腺和黏液腺也加速分泌浆液和黏液,使得鼻腔分泌物显著增多。这些增多的分泌物起初较为稀薄,随着病程进展,可能因水分蒸发和炎性细胞渗出等因素,变得黏稠。过多且黏稠的分泌物堆积在鼻腔内,不仅直接阻塞鼻腔通道,还会影响鼻腔正常的纤毛运动。正常情况下,鼻腔纤毛有规律地摆动,可将分泌物逐渐向鼻咽部推送,以维持鼻腔清洁和通气。但在分泌物异常增多时,纤毛运动受到阻碍,分泌物更易潴留,加重鼻塞症状。
3、鼻甲反应性变化:鼻甲是鼻腔内的重要结构,对调节鼻腔通气和温度、湿度起着关键作用。感冒时,由于炎症刺激和神经调节异常,鼻甲会发生反应性充血、肿大。其中,下鼻甲在鼻腔通气中作用尤为重要,其充血肿大后,可使鼻腔最狭窄的部分进一步变窄,严重影响空气流通。此外,鼻甲的这种反应性变化还可能影响鼻腔内的气流分布,导致气流紊乱,进一步加剧鼻塞的感觉。而且,随着感冒病程的发展,鼻甲持续处于充血状态,可能引发鼻甲黏膜增生,即使在感冒症状缓解后,仍可能存在一段时间的鼻塞不适。
个体的鼻腔解剖结构差异也可能影响感冒后鼻塞的程度,如鼻中隔偏曲患者,其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使两侧鼻腔空间不对称。在感冒时,偏曲侧鼻腔本身空间就相对狭小,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后,更容易发生堵塞,鼻塞症状往往更为严重。
感冒后鼻塞的治疗方法
对于感冒后鼻塞,一般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恢复,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抗感冒病毒。同时,要大量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稀释鼻腔分泌物,使其更易排出。此外,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通过温和的水流,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病毒、过敏原等物质,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若鼻塞症状较为严重,可使用减充血剂。这类药物能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黏膜肿胀,快速缓解鼻塞。但需注意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对于伴有鼻痒、打喷嚏等过敏样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抑制组胺释放,减轻鼻黏膜的过敏反应,缓解鼻塞及其他不适。若存在继发细菌感染,如出现脓鼻涕等症状,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减轻鼻腔炎症,改善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