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三叔(本名徐磊)
《盗墓笔记》最初作为《鬼吹灯》的同人小说在某贴吧连载,因大受欢迎而于2006年进驻某中文网。小说系列包括《盗墓笔记》(1—8部)、续集《藏海花》(目前连载至第2部)、续集《沙海》(目前连载完前4部),以及穿插其中的《老九门回忆录》《黑瞎子师父》《幻境》《三日静寂》《大探险时代》《十年后》等独立的中短篇。
《盗墓笔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出身土夫子世家的古董店小老板吴邪,受到亲人保护一直生活在阳光下,然而长于分析思考。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卷入了一系列盗墓活动,在其中结识了潘家园文玩贩子王胖子、本领奇高而背景复杂的长生者张起灵等生死朋友。在数次探险经历中吴邪发现了从古到今多个政权对于“长生”令人匪夷所思的隐秘探索,并逐渐意识到到自己、家人和朋友作为强大势力谋求“长生”的棋子,都受困于“楚门的世界”当中,所有“偶然”的行为都受到控制——为了自由,这些身份卑微的盗墓者不惜自我牺牲,化被动为主动愤而反抗强权,最后以沉重的代价取得成功。
网络剧《盗墓笔记》剧照
小说开始于山东古墓的一次探险,可是随着情节的铺展,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线索浮出水面,盗墓行为反而越来越背景化,这在《盗墓笔记》系列第2辑《藏海花》和第3辑《沙海》中,经历了种种磨练的吴邪和朋友们终于发展出成熟的力量,开始按照严密的计划分头出动,向数百年来控制、利用他们的势力“它”发动全面反击的故事。)中尤为明显。读者中最热门的话题,也从“墓里到底有什么秘密”“‘终极’是什么”变成了“三叔到底是谁”“张起灵有怎样的过去”“吴邪设计的反击能否粉碎汪家的控制,他本人又能否从天罗地网中生还”,正如南派三叔借小说人物“三叔”之口点出的,“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部小说对于自身“盗墓”的类型似乎有意无意地总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
网络剧《盗墓笔记》剧照
笔者以为,恰恰是《盗墓笔记》类型特征上的复杂性,形成了小说丰富的层次、质感和容量,带来了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读者。这种特征也提示出盗墓类小说在文学史上复杂的渊源。
虽然盗墓活动伴随着厚葬风习古来有之,但“盗墓”在网络时代之前并不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题材。为数不多的研究者常将盗墓小说的渊源上溯到《搜神记》卷一五的17则死人复生笔记和《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和三九○“冢墓”条下笔记等志怪笔记小说,其中《李娥复生》《严安之》等条多涉及战乱年代(尤其是盗墓活动猖獗的魏晋时期)的盗掘活动。这些志怪小说和衍生的民间传说能够写正史所不容、所不屑,又有一定可信度,的确为网络小说提供了关于盗墓职业传统、墓葬机关设置、墓中神异传说等的材料;《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中最重要的盗墓者名号“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就来自于曹魏时代的史料记载见于汉代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曹操为补充军饷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军衔,使有特殊本领的军士盗墓取财,补贴军用,后世盗墓者或以其为鼻祖。然而,这一主题在传统文学中似乎停留在了艺术粗糙的笔记小说的阶段,唐以后未能发展出结构更复杂的中长篇作品。
《盗墓笔记》插画
比起本土志怪,和盗墓小说血缘关系更密切的,或许是近代以来风靡欧美的探险小说,尤其是以《所罗门的宝藏》《夺宝奇兵》为代表的丛林考古探险类小说(包括翻拍的电影)。正如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系列微信贺岁篇《幻境》“连续更新二十天的纪念”中所说:大家也可看到我写作的一些习惯和特征……其实是一部经典的丛林探险电影,这种电影需要有几个要素,首先是神秘的幻境。我已经写出了广袤的南中国边境,原始雨林笼罩下的巨大无人区域。其次是折戟的前人和他们晦涩的目的,已经有美国的探险队在雨林中进行了探险并且遇到了意外,全体失踪。第三是不知名的生物,诡异毒虫的出现烘托出探险队寻找的目的地非比寻常,预示着更加诡秘的冒险。
《盗墓笔记》插画
关于小说对丛林探险小说经典结构的借鉴,作者并无讳言。严格就故事整体来说,《鬼吹灯》较之《盗墓笔记》更契合这种结构,但也因此受到诟病——随着国外考古探险类小说、影片的大规模引入,其千篇一律的模式下粗糙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以及难以掩饰的殖民色彩,已经开始将这一类型拖向了下坡路。而对于《盗墓笔记》,一方面小说深厚的知识背景、复杂的世界观和作者驾驭多线情节的能力使得借鉴有别于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另一方面“探险”“夺宝”显然不是小说的“终极”所在。当主人公吴邪在三叔、张起灵、陈文锦口中三个版本的“二十年前科考队”的“罗生门”中苦苦探寻当年真相时,当所有线索全被截断,他在鬼蜮老宅绝望地想要砍掉自己的手指时,读者会感到心被《盗墓笔记》所构建的悬疑世界牢牢抓住;当回到地上,吴邪和解雨臣以三爷和小九爷的名义清理门户、收复堂口时,当《沙海》中作者借少年黎簇之口写出十年后的吴邪和朋友们棋走险着,在全国范围内与控制他们三代人的势力“它”殊死搏斗时,或许会看到香港古惑仔电影和黑帮小说为我们勾画出的黑社会的影子;甚至小说中武艺高强又熟悉现代军械,同时个性鲜明、侠肝义胆的众多人物还有几分“当代的”武侠小说的面目。探险小说、黑帮小说、悬疑小说都是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中文译本,然而本土写作在网络时代之前并不发达的小说类型;“武侠”能否用当代素材表现也一直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南派三叔的创作中,这些小说类型的要素以“盗墓”的名义集结在一起,较为充分地利用各自的审美和快感机制(同时也能避免单一“类型化”带来的单调空洞)构建一个仿佛触手可及的万花筒般的小说世界。它所开启的,不仅仅是一个类型,而是之后诸多网络写手争相模仿而难以达到神似的一种“万物皆备于我”,以鲜明主题贯于多元素材之中的更为自由的写法。因此,这样一部文本的成功所带来的启迪,是远非“盗墓惊悚”题材下的其他作品所能企及的。
《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邵燕君 主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