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曾经有一只义气的老虎…

却说那李能,在上堂前喝了些酒,已经闷醉。下得堂来头脑已清,心想,糟了,我李能虽是侦探捕犯能手,要捉一只老虎,谈何容易。后悔不该承受此事,便马上持牒去找知县。知县怒曰:“方才你已答应捉虎,何容后悔”。李能受到知县斥责,闷闷不乐,心想只有纠集有经验的猎户捉得一虎,管它是吃了人还是没吃人的,也可塞责了事。此后李能便到东乡一带相约几名著名的猎手,日夜伏在山中峪口,等待可捕之虎。但一连月余仍无收获。

转眼已过两月,李能仍未捉到老虎。回到县城,有心向知县禀告实情,又怕知县不允坏了差使,成天苦眉愁脸无计可施。一天李能来到城东郊之东岳庙,跪而祈祷,并抽得一上上之卦签。李能振奋精神再次相约猎户上了霍山山顶,在真武庙前的拴虎(水经注载:“霍太山庙常有二虎守庭”,遗有拴虎石,民国初尚存,今不见。)石前,果有一虎有气无力的卧在那里。

李能和众猎户先是一怔,倒有些害怕起来,停止脚步默默相观,不敢冒然前进。李能心想:“听说这霍山之神甚为灵验,隋时李世民在此战尉迟恭不果,霍山神变白发翁指以路径才得取胜,今日莫非应了东岳庙之卦签,霍山神灵请助我一臂之力。”想到这里,李能振作精神与几个猎人低声说道:“我拿锁链在前,你们拿刀杈随后,在走近二三十步时,待我高声说话,如虎仍然静卧不动,我们即可上前,如若有猛烈之虎威,你们把它刺伤,然后缚绑。”说罢,数人慢慢前进。待快要接近老虎时,李能高声喊道:“这位君子,你可曾吃了老妇的儿子,老妇已将你告到县衙。如果是,你点头受缚伏罪。”李能还未说完,那虎看了李能一眼,连连点头。李能等人才松了一口气,始觉得衣服也被冷汗浸透了。

且说那李能捉虎之事,已传到县城。次日县城大街两侧房顶早已人山人海,有的人站在门口,几个胆大的站在街道上准备观虎。到了正旦午时,李能和众人像牵牛似的拉着老虎进了东门,那老虎往日的威风一点也没有了,羞羞答答地穿过大街,人们先是静观,后是欢笑,有的说,这李能胜武松百倍,武二只拿得死虎,李能却牵着活虎。一位老秀才说,老虎尚能伏罪,何况人乎!

在县衙的知县也早已听说,不想这假戏成真,这等官司如何断法。知县想,李能尚可与老虎对话我何不能,不过得作不测的准备以防万一。

第二天上得堂来,知县问老虎曰:“尔可曾吃了老妇之子?”老虎点头承诺,知县又曰:“杀人者偿命,古之定律,老妇已经七十余岁,风烛残年如何度日。尔若能与老妇为子,管其生计,我将放尔上山。”虎又点头承诺。知县遂命衙役解开锁链,放虎归山。

且说那老虎上山之后,果真实现诺言,每日将捕得兔鹿等物衔于老妇门前。老妇食其肉卖其皮。有时老虎还衔得金银包裹掷于老妇院内,老妇从此渐渐富裕起来,比儿子在时生活得还好。

数年后,老妇已经八十余岁,一日忽然病逝,邻里检查老妇积蓄,除埋葬外还绰绰有余。邻里人为老妇买了棺木衣服,将其葬于山巅之下。正当坟墓垒成时,那虎忽然从东山奔来,里人纷纷躲避。只见那虎伏于墓前,吼声雷动,十分悲怜。第二天一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听见那虎又在墓前狂吼,每早如此,七天之后人们再也听不见吼声,那只老虎以后也不见了。这个山庄以后人们叫作虎儿峪,现在人们叫做吾儿峪。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只义虎和李能,便在县城东之东岳庙侧盖了这“义虎祠”,1938年2月日寇侵占赵城后,这义虎祠连同东岳庙一同被烧掉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