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用来源的正式指引,请见“Wikipedia:列明来源”。
关于引文模板的使用说明,请见“Help:引文格式1”。
本页为操作指南,用于介绍中文维基百科社群的一些实现和操作方式。本文只是论述,不属于方针或指引。如果本指南与方针或指引起冲突或不一致,请以方针或指引的条文为准。快捷方式H:FOOTH:FNH:REF
初来乍到?欢迎前往“Help:如何引用来源”查看本页面的简化版本。
[1]本文阐述如何为条目添加脚注(英语:footnote;或称注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脚注”并非狭义的用以解释说明的文字(即“注释”)。
脚注用于:
为文章的正文注释/注解
标明被引用于正文或注解的资料来源
一般,注脚会在文章内以符号或数字标示,然后在文章末端(也就是文章的“脚”),列出所有的补充、资料来源的详情。注脚让编者补充细节之馀,也不影响行文的聚焦,让版面显得更整齐。
维基百科非常着重所有内容必须可供查证,所以编者必须为自己的贡献提供资料来源。
当然,注脚标签并不是提供资料来源的唯一方法。您还可以遵循哈佛参考文献格式({{Harnvb}})。
但是,如果一篇条目不是以上一句这几种方式来显示来源,或者是同时使用这几种方式杂陈来源时,若发现当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协助清理的话,请在条目的最上方加上{{来源清理}}模板。
用法[编辑]
开始标签“”和终结标签“”之间的文字,会集中在“
若不输入任何标签,则所有注脚都不会显示。
您正在阅读的这个页面就使用了注脚,会显示成这样子[1]。查阅本页的原始码就可以看见使用注脚功能的实例。
^ 1.0 1.1 这是“用法”一段的注脚。
例子如下:
科学家说,太阳是挺大作者注:原文为“太”,应该是笔误的。
不过,月亮就没有那么大了《科学杂志》第9期第88页。
== 参考资料 ==
显示效果:
科学家说,太阳是挺大[1]的。
不过,月亮就没有那么大了[2]。
参考资料
^ 作者注:原文为“太”,应该是笔误
^ 《科学杂志》第9期第88页
如果要用标签提供参考资料,其内部文字一般是{{cite}}或其衍生模板,这样写起来的参考资料比较规范。具体见Wikipedia:列明来源#文献参考的格式。
多处标明同一项注脚[编辑]
如果想在多处标明同一项注脚,请用“ ”代替“”,name是该注脚的名称。文章后段如果需要参照同一个注脚,您仅需再次输入带有"name"的注脚标签就可以了,系统只会参照第一次标签的注脚,如果在多于一个的标签里面写东西,系统会提示错误讯息。您可以将整个注脚标签重新输入一次,或是输入斜线在末端的空标签:“”。
以下例子使用了同一项注脚3次:
这是多处标明同一项注脚的例子请谨记,多次使用同一项注脚,系统只会参照第一次的注脚文字。。
== 资料来源 ==
上述文字码会显示成:
这是多处标明同一项注脚的例子[1]。
这种方法可以表明,同一项资料来源作出了多项表述[1]。
使用斜线在末端的空标签,让原始码显得更整洁[1]。
资料来源
^ 1.0 1.1 1.2 请谨记,多次使用同一项注脚,系统只会参照第一次的注脚文字。
注意:
name属性对大小写和繁简都敏感。
删除多项注脚的第一项标签的时候,应当特别留意,以免影响文章后段的一切注脚连结。
把注脚分组[编辑]
如果想把注脚分组,请用,group是该注脚的组别,显示成这样[xxx 1]。而使用
以下例子使用了两组注脚:
----
;参考组注脚:
;注解组注脚:
则会显示成:
AAA[ref 1]BBB[note 1]CCC[ref 2]
参考组注脚:
^ 参考a
^ 参考c
注解组注脚:
^ 注b
注意:group属性对大小写和繁简都敏感。
由于技术限制,组名为“参”「參」(或“注”「註」)时,系统为分成两个组,为了方便编辑,在条目中脚注分组仅有参考和备注时,推荐使用 {{refTag}} 和 {{noteTag}} 这两个模板来显示带“参”和“注”字的上标;而对应的列表区模板分别是 {{refFoot}} 和 {{noteFoot}} 。详细用法请见这里,又或者参考这个条目的原始码来了解用法。另为避免混淆,如果分组注脚被使用,未分组的注脚均应进行分组。
预定义分组[编辑]
通过四个模板实现参考资料和注脚的分组显示,避免参考资料和注脚混合不分的影响。
四个模板分别为:
{{NoteTag}}:注解标记
{{NoteFoot}}:注解列表
{{RefTag}}:参考标记
{{RefFoot}}:参考列表
注脚文本写在列表区[编辑]
如果希望在注脚列表区(通常位于“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章节)编辑注脚文本,而不是在条目正文的处书写,可以使用带name属性的标签。
……
便实现注脚集中书写。
每一个的name值要取一个唯一的名字,除非是需要多处标明同一项注脚。
以下例子使用了两组注脚:
----
;注脚:
则会显示成:
AAA[1]BBB[2]CCC[1]
注脚:
^ 1.0 1.1 foo
^ bar
你也可以使用模板{{Reflist}}产生同样的效果,具体请参看模板的说明文档。例子请参看许志永和波兰国旗。
文内引注后面标注页码数字[编辑]
使用{{rp}}可以引用长篇来源的部分页码,从而不必让同一篇参考来源在文后列表中出现多次。
我喜欢唱偶像练习指南{{rp|1}},跳{{rp|2}},rap{{rp|3}},篮球{{rp|4}}。
{{reflist}}
则会显示成
我喜欢唱[1]:1,跳[1]:2,rap[1]:3,篮球[1]:4。
^ 1.0 1.1 1.2 1.3 偶像练习指南
至于何时使用{{rp}}、如何与{{cite}}配合使用等问题,不是本帮助的范围。
模板参考表[编辑]
说明
分组名
标注模板
对应的列表模板
标注效果
备注
参考模板
无
无
{{reflist}}
[1][2][3]
无
无
{{refnest}}
{{reflist}}
[1][2][3]
参考中需再嵌角标时使用
參
參
{{RefGroupTag}}
{{RefGroupFoot}}
[参1][参2][参3]
參
參
{{RefTag}}
{{RefFoot}}
[参 1][参 2][参 3]
开启“参注分组简化显示”小工具时标注效果与...相同
注释模板
注
註
{{NoteGroupTag}}
{{NoteGroupFoot}}
[注1][注2][注3]
注
註
{{NoteTag}}
{{NoteFoot}}
[注 1][注 2][注 3]
开启“参注分组简化显示”小工具时标注效果与{{efn}}相同
小写字母
lower-alpha
{{efn}}
{{notelist}}
[a] [b] [c] [d] [e] [f] [g] [h] [i] [j]
大写字母
upper-alpha
{{efn-ua}}
{{notelist-ua}}
[A] [B] [C] [D] [E] [F] [G] [H] [I] [J]
小写罗马数字
lower-roman
{{efn-lr}}
{{notelist-lr}}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大写罗马数字
upper-roman
{{efn-ur}}
{{notelist-ur}}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小写希腊字母
lower-greek
{{efn-lg}}
{{notelist-lg}}
[α] [β] [γ] [δ] [ε] [ζ] [η] [θ] [ι] [κ]
IE7以下不支援
格式指导[编辑]
内部链接应该照常用双方括号,像:维基百科。
有些编辑者会喜欢将注脚放到标点符号后面,[注 1]像这样。[注 1]不过,同一个句子可能出现多个[注 2]需要添加注脚的词语[注 2],而这些注脚和个别词语相关,这样将注脚放在词语旁边比较合适。
不应使用滚动框列出注脚,因为在列印时滚动框内的注脚可能不会被完整印出。
应避免使用固定分栏列出注脚,因为在列印时注脚文字(尤其是未缩略的注脚)会被挤压;而且当分栏注脚的左右两边有旁侧浮动显示的元素占位时,注脚在萤幕显示(尤其低解析度)会出现不正常。
英文版维基百科已淘汰固定分栏用法的注脚(即如{{Reflist|2}}的用法)。
手机版浏览时即使设定分栏,系统仍会强制单栏显示。
已知内部错误[编辑]
在之间可以使用内部链接,如“[[某某书]] ISBN xxxxxxxxx”这样,但不能使用管道符自动生成简易消歧义连接(英语:Help:Pipe trick)功能,如在原始码为“[[道路交通法 (澳门)|]]”会自动生成“道路交通法”,但使用“[[道路交通法 (澳门)|]]”则注脚仍会是“[[道路交通法 (澳门)|]]”。
不能嵌入调用(即标签里面又有标签),例如“注中有注注”会不能正常显示。
解决方法:透过tag魔术字产生标签,语法为:{{#tag:ref|外层ref{{#tag:ref|内层ref}}外层ref}}
应避免使用替换引用(subst:)去替换标签,在某些情况下标签不能透过subst:语法被完全地展开,在使用subst:时请先确定显示是否正常。
不能透过模板参数传递方式把参数值传到被包住的参数(如某模板中有一段这样的程式码“{{{1}}}”,即使{{{1}}}有参数值传入,在注脚中仍只会显示为“{{{1}}}”)。不过,它仍会显示参数空值的预设值,如“{{{2|预设文字}}}”在注脚中会显示为“预设文字”。另见mw:Extension:Cite/Cite.php#Current_problems及en:User:Pengo/pageusingref。
解决方法:透过tag魔术字产生标签,语法为:{{#tag:ref|注脚文字|name=同项注脚名称|group=注脚群组}}
当页面使用了已分组的号码注脚时,应避免同时使用未分组的号码注脚。在某些情况下,分组与未分组的号码注脚同时出现时(即同一页使用了的同时又使用了),系统有时会发生组别冲突而无法把相应的号码注脚正常显示。
当页面已使用时,而同一页出现了未分组的,请为其另外设定group属性,这样便可以避免此错误。
关于该注脚系统的应用[编辑]
{{Reflist}}[编辑]
是已模板化的
更多阅读[编辑]
来源相关的维护性模板
曾经的脚注标注方法[编辑]
MediaWiki系统于2005年12月发布注脚标签()扩充套件,并且所有维基媒体基金会的维基百科都安装并启用了该扩展(但个人自己安装的MediaWiki网站还需要另外配置)。在这之前维基百科以前曾使用过ref模板等方式来标示来源。现在,编者不应再使用ref模板。
发布于2013年5月25日的MediaWiki_1.21开始内置注脚标签扩充套件,于是个人自己安装的MediaWiki网站也能使用注脚标签。
注解[编辑]
^ 1.0 1.1 这是《芝加哥格式手册》(Chicago Manual of Style)[参 1]所建议的。
^ 2.0 2.1 数个注脚
资料来源[编辑]
引用列表[编辑]
^ 可以在这里脚注引用信息:《芝加哥格式手册》的版本、页码等。可以使用哈佛参考文献格式或其他引用格式。
来源列表[编辑]
包括未被直接引用的但被参考的文献;可细分文献类型:书籍、期刊文章、电子文献等等,例如:
书籍
《芝加哥格式手册》
网站
芝加哥格式手册
参见[编辑]
Wikipedia:列明来源
GB/T 7714
哈佛参考文献格式
Template:Reflist、Template:Notelist
Template:RefGroupTag
Template:Citation style
(英文)MediaWiki上有关Cite.php的解说
查论编维基百科帮助页面论述指引
关于维基百科
帮助目录
常见问题
命名空间
伪命名空间
搜索
章节
分类
链接
跨语言链接
URL
随机条目
特殊页面
讨论页
移动访问
其他语言
学生帮助
ISBN
规范控制
信息框(生物资讯框)
分类单元识别码
账户相关
访问
登录
参数设置
用户样式
用户页
电子邮件确认
我被封禁了
追踪更改
页面历史
差异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最近更改
监视列表
编辑摘要
用户贡献
小修改
编辑问题
创建新页面
页面名称
编辑页面
链接颜色
列表
表格
图像
模板(模板原理
模板分类
模板消息)
HTML
页面移动或重命名
特殊字符
回退
脚注(如何引用来源
相关工具)
各类书号
签名
高级字词转换
消歧义
重定向
可视化编辑器
翻译
更新搜寻引擎结果
进阶功能
魔术字
默认参数
解析器函数(时间序号
随机功能)
替换引用
乐谱
计算
数学公式
简易时间线语法
输入框
自定义首页
小测
扩展
LiquidThreads
层叠样式表(CSS)
模板数据
手工字词转换
中文维基百科的繁简、地区词处理
折叠显示
铁路系统标示
安全投票
姊妹项目
元维基
维基新闻
维基语录
维基词典
维基教科书
维基文库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物种
维基学院
维基导游
维基数据
MediaWiki
另请参阅:方针与指引
格式手册
术语表
读者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