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01
从留守老人到精神空巢老人
在城镇化背景下,养老中的精神慰藉问题比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更为凸显。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国家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加之农村生活成本较低,老年人基本能实现温饱。对于照料需求最迫切的是生病或高龄的失能老人,但是从整体来看这部分是少数群体。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更现实的需求是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孤独问题。
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农村年轻人大量外流,与老年人产生居住空间的距离,形成事实上的空巢老人,产生诸多留守问题。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年人最缺的是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他们对陪伴、交往的精神需求,客观上来说子女难以满足。同样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近郊村,虽然年轻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或者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代际差异让他们之间的交流产生区隔。文化水平的差异也是他们对于事件的接受程度不同、休闲方式不同。即便没有分开居住,老年人仍然感受到孤独,产生精神上的空巢老人。
有的老年人说跟子女“吃也吃不到一起去,玩也玩不到一起去,聊也聊不到一起去”。精神空巢老人普遍存在,他们感受到的孤独感与事实上的空巢老人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孤独感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之下,如何解决精神空巢、实现精神慰藉是养老议题中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02
老年志愿服务队的吸引力
笔者调研的村庄位于湖北宜昌点军区的牛扎坪村,这个村的志愿服务队做得有声有色,特别的地方在于服务队的成员都是老年人。该村于2016年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第一次开会号召老人参加服务时,只有20人左右,2019年发展到68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平均年龄63岁,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最小的58岁。75岁的袁奶奶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袁奶奶16岁开始参加村里的工作,担任过妇联主任、大队会计等职务,跟村里的老年人基本互相认识。她的丈夫十几年前去世,之后一直独自居住。两个女儿都嫁到市区,儿子也在市区安家,孙女在深圳工作。大女儿每周五下班后开车到村里接她去城里过周末。袁奶奶说“在城市小区里,白天大女儿上班,门一关之后还是自己一个人待在楼房里。而且他们下班回来后就看手机,自己只能看电视,还没村里好玩。”
老年志愿服务队主要工作是巡逻、义务捡垃圾、宣传等,村里有大型活动时帮忙布置会场、打扫卫生等。每周一到每周五巡逻,按照村民小组的地理位置将巡逻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设一个组长。第一组18人,分为两班,周一和周五巡逻,第二组18人,周四巡逻,第三组14个人,周二值班,第四组有14人,周三值班。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和安全因素,夏天气温38度以上和下雨天时不巡逻。每次巡逻提前一天通知,参加的人主动给组长打电话,约定好第二天集合的地点和路线。出于安全考虑和家庭关系考虑,年龄太大、身体不好的老年人不参加巡逻。老人们巡逻当天一起聚餐,去看望生病的老年人,其他闲暇时间还会组织跳广场舞、聚餐、旅游等活动,私下会结伴去医院看病。巡逻小组的老年人建微信群,取名为“开心欢乐群”,分享照片和有趣的事情。第四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5个人,有15个人没参加志愿服务队,20个志愿服务者中有14个人是巡逻队的,其他几位因为平时在外打工,不能固定参加巡逻队,但积极性很高时也会请假参加志愿巡逻,宁愿不要当天的务工收入。
接受笔者访谈的一位60岁的老年女性,在市区打工,做绿化工作,基本每天都有活干。与丈夫关系不好,儿子31岁未婚,还没有买房,丈夫感觉到经济压力很大。因此丈夫希望她在家时多劳动,休息的话会被丈夫说,经常为此产生矛盾,所以她更愿意在外面务工。但是务工接触的群体是村庄外的陌生人,难以满足她的社交需求,而村里的老姐妹都是熟人,可以聊天谈笑。有时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请假,她说参与志愿巡逻是“想开开心心玩一天”。
丧偶老人的生活更为孤独,他们对陪伴和社交的需求更迫切。另一位66岁的女性,丈夫和儿子先后去世,女儿在村里开农家乐,外孙女在上小学。因为没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她在市区务工。每月休息的几天她都会参加老年志愿服务队的巡逻,她说和其他老人“聚在一起讲开心的事,人的心情愉快些”。
笔者还访谈了一位76岁的男性,有退休金,没有参加志愿服务队。2017年、2018年妻子和小儿子先后患肺癌去世,大儿子和大儿媳在船上工作,经常不在家,孙女都在外上学。女儿暂时回村照顾他的日常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起床后,搬个凳子坐在家门口看过路的行人,如果是认识的人就打招呼说几句话,到时间女儿叫他吃饭。只有等下雨天时中年人不出工了和他们打牌,平时多数老年人没有退休金,不舍得“浪费钱”打牌,所以大部分时间他都坐在门口的板凳上。
老年志愿服务队对老人的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该村的老年人普遍以自养为主,虽然不存在严重养老问题,但老年人生活比较孤独。在家庭之内,子代的工作方式和消费压力没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对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休息时年轻人和老年人因休闲娱乐方式的差异交流也不多。在家庭之外,农村串门现象越来越少,老年人更不愿意主动到别人家去“添麻烦”。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调剂的载体,对老年人很有吸引力,可以“聚在一起谈心”。从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来看,他们日常种植口粮和蔬菜,但这些劳动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劳动时间弹性很大,劳动分散到日常生活中只占小部分时间。所以老年志愿服务队的出现,能很好地吸纳老年人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和社交需求。
03
半正式的老年组织及弹性管理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主要来自于家庭幸福、保持心情舒畅,但是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载体。老年人不再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之后难以从劳动中获得全部的价值感,而且在家庭中作为消费者的身份,也可能使老年人与子女产生矛盾,他们更需要调适心情的渠道。在城市,老年人有很多满足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方式,比如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等。在农村却缺乏多元化渠道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因此老年人做志愿服务为填补精神世界提供载体,能让他们从孤独的生活中放松精神,在老人相互交流中实现老有所乐。
老年志愿服务队要较好地运营下去离不开完善的组织结构。老年志愿服务队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成立的,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个公共平台和机会。在志愿服务队出现以前,老年人的公共交往活动很少,也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志愿服务队是被正式制度所认可的群体性组织,老年人的志愿服务被纳入村庄治理的大框架内,因此被赋予了公共性,个人的志愿参与与村庄公共活动建立联系。同时,村委会也会给予志愿服务队的老年人一定的支持,比如购买统一的红马甲、参加志愿活动后送小礼物或请吃饭等,增加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村委会的支持让志愿服务的老年人觉得被正式组织认可,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获得感。
村干部只为老年志愿服务队确定服务的大致方向,不过多干预他们的平时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体性。因此,在没有现金报酬的情况下,老年人也能被动员起来。从服务队的运行模式来看,老年志愿服务队具有比较稳定的队伍结构和排班秩序,能以正式的组织方式运营下去,把松散的老年人组织起来。而且还有筛选机制,时间不固定的人就不纳入固定巡逻队。服务内容也比较轻松,徒步走路、用工具捡垃圾,举办大型活动时老年人帮忙摆塑料凳等,都是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年人比较容易坚持下去。
总之,老年志愿服务队能发展起来的最关键因素,是老年人的需求和组织设置能对接起来,志愿服务队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是契合的,服务队的陪伴和互助能解决老年人的孤独问题。虽然说老年志愿服务队重点从志愿服务转到老人上,但是村干部说老年志愿服务队并不需要帮助村级组织实现多么大的治理功能,让老年人发挥多么大的志愿服务作用,实际上只要能让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是老年志愿服务队发挥最好的功能。
2019年11月21日,国务院颁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供给体系。精神空巢老人的普遍存在,标志着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将进入新的阶段。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是未来政府和村庄提供养老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推荐
贺雪峰|秸秆焚烧与环境污染
贺雪峰 | 农民进城与县域城市化的风险
贺雪峰|农民素质变差了?
贺雪峰|《监督下乡》后记
杨华 |《监督下乡》序——监督下乡与基层自主性弱化
贺雪峰|反租倒包与农业现代化
贺雪峰|村级治理有效如何可能?
桂华|“枫桥经验”精髓是坚持人民的群众主体性
原标题:《黄思:精神空巢老人如何实现老有所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