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个变化是从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开始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这几位明显的带有家族遗传性,都是标准的络腮胡子,相貌也是爷们儿中的战斗机,鼻直口阔,四方大脸,先看看成祖到宪宗的画像:
但到了明孝宗朱佑樘时相貌发生明显的变化,根据帝王画像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和前几位皇帝在相貌上发生了变化,四方大脸变得圆润了,尤其胡子变小了,再看看孝宗的画像:
个人认为原因有两个,首先从朱棣之后,继承皇位的都是长子,直到明孝宗朱佑樘,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长子万贵妃所生,未及起名夭折,次子朱祐极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甲寅受封皇太子,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癸亥(3月5日)去世,追封为悼恭太子。
朱佑樘是明宪宗第三子,既非嫡子也非长,其母是恭恪庄僖淑妃(孝穆纪皇太后),朱佑樘能幼年能顺利降生,健康成长而没被大他父亲十七岁的万贵妃给害死简直是个生存奇迹,保护他的人和她的母亲都为了他被害死了,要不是他的祖母(宪宗生母周太后)护着,估计也活不到继位。
他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励精图治,史称“弘治中兴”,朱国桢曾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所以他的相貌少了一些祖上的英武之气,而多了一些文质彬彬,儒雅谦和的感觉。
第二,明朝在明孝宗时,血统上发生了巨变。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其祖母是北周鲜卑大将独孤信的女儿,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北周皇族,是鲜卑人,所以很多人认为李唐有胡人的血统。
那么明孝宗朱佑樘就更不得了,他的母亲纪氏(其实姓李),是标准的广西瑶族人。原名李唐妹,(入宫时因“李”、“纪”发音不清而被误记为纪氏)。她自幼父母双亡,幼年被广西贺县(今贺州)桂岭一亲戚所收养。成化二年被明军“俘入掖庭”(俘获进宫)。进京后授为女史,警敏通文字,得宪宗之宠,成化五年生下明孝宗。成化十一年六月被万贵妃所害(暴毙)享年24岁。
所以明朝在朱佑樘的身上流淌着汉族和瑶族的血液,是民族结合的结晶。那个时代遥远的距离和不发达的交通,各民族在相貌上和基因上肯定比现在的差异要大,所以作为拥有一半瑶族血统的朱佑樘就明显的体现出与父祖产生变化的相貌了,他的儿子武宗朱厚照就变得和祖上的相貌毛关系没有的感觉了。
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明代前期的列位皇帝像中有很多位都有长须,即使一些年纪较轻的皇帝依旧是美髯。这很有可能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首先,明代享年最高的皇帝是朱元璋和朱棣。从画像上看来朱棣就是长髯,朱元璋虽然是微颔,但是也有蓄须的痕迹。这可能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明朝承接的是元朝的社会风气,从元朝皇帝遗留下来的画像可以看出,基本上卓有建树的皇帝诸如成吉思汗、忽必烈都是长髯。这也许就是当时蒙古族的一种特殊审美,明朝在社会中逐步接受了这种审美格调。朱元璋和朱棣因此开始了蓄须,也一直延续了下去。直到明朝正德时期的画像,才没有了长须。从理论上来讲,朱瞻基虽然年轻,但是如果从小蓄须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长度的,应该不是假的。
此外,这可能是宫廷绘画的一种需要,可以给人以老成持重的感觉。古代有“美髯公”的概念,把胡须作为成熟和稳重的一种象征。一般文学作品中形容老成持重者一般都是“五绺长须,面如冠玉,状若神仙”。这样的审美也可能进入了皇室和宫廷绘画之中,画师会为皇帝加上胡须也并非不可能。因为宫廷正像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正装照,适当的修饰和美化是有可能的。所以,这也可能是明朝前期皇帝胡子多的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