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撩”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

《説文》:「撩,理也。从手,尞聲。」

(一)liáo 《廣韻》落蕭切,平蕭來。宵部。

①料理。《説文·手部》:「撩,理也。」王念孫疏證:「撩與料聲近義同。」《玉篇·手部》:「撩,撩理也。」宋史虚白《釣磯立談》:「望其旄纛之所指,舉欣欣然相告曰:『是庶幾其撩理我也。』」

②纷乱。清桂馥《説文段注鈔案·手部》:「詞家謂紛亂為撩亂,亦與此義(理也)相成,亦猶亂兼治亂二義也。」又《説文義證·手部》:「撩,通作繚。」宋王安石《臺城寺側獨行》:「春山撩亂水縱横,籬落荒畦草自生。」又缠绕。《徐霞客遊記·遊黄山日記》:「泉光雲氣,撩繞衣裾。」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三章:「在这里撩住他,同他讲道理。」

③取;用手取物。《玉篇·手部》:「撩,手取物。」《廣韻·蕭韻》:「撩,取物。」《北齊書·陸法和傳》:「凡人取果,宜待熟時,不撩自落。」唐元稹《春》:「撩擿芳情遍,搜求好處終。」

④挑弄;拨弄。《字彙·手部》:「撩,挑弄也。」明朱右《櫻寧生傳》:「以物撩咽中,須臾,大吐異色頑痰如膠飴者三四升。」又逗引。唐韓愈《次同冠峽》:「無心思嶺北,猿鳥莫相撩。」宋陸游《閉户》:「三日不作詩,幽禽語撩人。」《水滸全傳》第二十六回:「何九叔見他不做聲,倒揑兩把汗,却把些話來撩他。」

⑤揣度;估计。《靈樞經·經水》:「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

(二)liǎo 《廣韻》盧鳥切,上篠來。

挖掘;开挖。如:撩壕。《廣韻·篠韻》:「撩,抉也。」宋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蓋西湖水淺,茭葑壯猛,雖盡力開撩,而三二年間人工不繼,則隨手葑合,與不開同。」宋吴自牧《夢粱録·井泉》:「杭城内外,民物阜蕃,列朝帥臣,常命工開撩井泉,以濟邦民之汲,庶無枯涸之憂。」

(三)lào 《集韻》郎到切,去号來。

捞取。也作「撈」。《集韻·号韻》:「撈,《方言》:『取物也。』或作撩。」《詩·小雅·南有嘉魚》「烝然汕汕」漢鄭玄箋:「樔者,今之撩罟也。」《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六引《廣五行記》:「隋煬帝大業初,為詩令宫人唱之曰:『三月三日向江頭,正見鯉魚江上游;意欲垂釣往撩取,恐是蛟龍還復休。』」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五:「候湯可下手,撩苦𦼫,頻頻揉洗,湯冷即止。」殷夫《「三八」们,小资产阶级的「闲话」》:「一个很粗暴的男子,一只手在擎着筷子在滚热的油锅里撩油条。」

(四)liāo

①揭起;掀起。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我這裏便破步撩衣,走向前來,揝住羅裳。」《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玄德聞言,撩衣一躍,躍上馬背。」《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寶玉便走過山石後去,站着撩衣。」郭小川《将军三部曲·草地上》:「清风徐徐,吹我头上发,撩他身上衣。」又扬起。清葉燮《原詩·内篇下》:「其人且復鼻孔撩天,摇唇振履,面目與心胸,殆無處可以位置,此真虎豹之鞟耳。」

②用手舀水浇洒。如:往后脑勺上撩了几把水;在田里撩把水洗洗手。

(五)liào 《一切經音義》力雕反。

扔,撂。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撩擲,謂相撩擲也。」《三國志·魏志·典韋傳》:「太祖募陷陣,韋先占,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那茶杯雖然腌臢,白撩了豈不可惜?」《今古奇觀·崔俊臣巧會芙蓉屏》:「説還未絶,跨一步上前提著俊臣腰胯,向艙門外撲通的撩下水去。」茅盾《委曲》:「她这样想着,忍不住叹一口气,随手拎起这件衣服往地上的箱子里一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