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几乎完全依赖诸葛亮来运作。然而,面对曹魏和孙吴两方强敌,诸葛亮无论如何努力,也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毛主席在研究历史时,对三国的情况也有深入分析。他常常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对于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的问题,毛主席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从隆中对开始,他就错了。”
回到东汉末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等待有缘人。此时,徐庶推荐刘备去拜访他。刘备三次亲自上山拜访,诸葛亮感受到刘备的真诚,终于在第三次见面时,详尽分析了天下大势,并为刘备规划了未来的战略——先夺取荆州,再拿下益州,最后联合曹孙两家,形成鼎立局面,逐步实现统一。
虽然这个规划看似周全,但却存在着根本的缺陷。诸葛亮的战略本身就存在较大问题,后来的局势更难以扭转。毛主席对这个战略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认为,诸葛亮的错误始于“隆中对”阶段——“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战略一开始就错了,后来的失败便是难以避免的。
诸葛亮始终坚信,曹操势力强大,单打独斗无法胜利,唯有联合孙吴才能抗衡。而孙策和孙权兄弟虽然有野心,但也清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尽管蜀吴两家有许多摩擦,但两方也深知,单独对抗曹操,任何一方都无法胜利。因此,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并非毫无道理。
然而,当刘备和诸葛亮分别占领了荆州和益州之后,问题却开始显现。两地距离遥远,导致蜀汉的兵力无法有效集中。同时,孙权也觊觎荆州,这成为了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心头之患。没有联手抗曹的时机,孙吴便开始对荆州虎视眈眈。蜀汉本就实力较弱,除了诸葛亮,几乎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因此不得不分兵两路驻守这两地。这样的战略安排,无疑向敌人暴露了蜀汉的弱点。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的联合抗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备占领了四郡之地,并向孙权借得南郡。然而,诸葛亮并未意识到,刘备的不还之举已经在孙权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此时,刘备在益州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甚至一度产生了自己的强大幻想。于是,他开始在战略上显得不那么稳重。荆州这个至关重要的区域,竟然交给了关羽防守。关羽素来不喜欢东吴,对联孙抗曹的战略也并不积极,最终,他因战败而丧命,荆州失守。关羽死后,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彻底破裂。
关羽如果能得到及时援助,或者蜀汉采取更稳妥的防守策略,也许结果会有所不同。而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错误,也反映了他对局势的疏忽。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继续坚持自己的用人之道,不听劝告,让马谡指挥,结果再次遭遇大败。
在蜀汉,诸葛亮始终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实行专政。在用人方面,他往往根据个人偏好行事,刘备晚年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临终时特别叮嘱诸葛亮注意马谡的能力,但实际操作中,诸葛亮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刘备托孤时,甚至安排了李严辅佐诸葛亮共同治理政务,但当刘备死后,诸葛亮却逐渐边缘化了李严,排除异己。
诸葛亮长时间压制益州出身的干部,而李严恰好是益州人才的代表,刘备虽意识到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足,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终,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屡次犯错,在朝廷的用人上也造成了分裂。这种种问题的积累,使得蜀汉的败局在不可逆转中逐渐显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